相声,“生”于中国,也“长”于中国。 春秋战国时期,中国逗笑艺术的滥觞“俳优”,便蕴含了相声讽刺、娱乐等元素。时至唐宋,唐朝参军戏中的类似于对口相声的结构与内容,宋代百戏中“说”“学”“文字游戏”等说唱艺术形式,都能看到相声的影子。在历史的演进中,中国古代喜剧艺术的滋养、艺术流派的细化及艺人的探索,使得中国“热闹”的艺术流派,在清末民初多了相声这样一个行业。 作为市民艺术,相声流传很快。在清末的第三代、第四代艺人时,相声便由北京向外地的大中城市发展。天津的南市、济南的大观园、南京的夫子庙等,都成了市民听相声的场所。相声获得了更大的观众基础。 新中国成立,相声走进了新的发展阶段。作为中国社会生活“风俗画”的相声从“地摊儿”登上了大雅之堂。之后,它经历了大发展,也经历过坎坷与挫折,给人们带来了欢乐,也带来了思考。 如今,小剧场发展已趋于稳定。而近年来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推崇与回归,使得相声这个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,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上了舞台,高校相声社团、民间青年相声社团纷纷建立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,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来源。相声是中国民间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17年,《中国传统相声大全》修订出版,全面涵盖已经挖掘整理的传统相声作品。土生土长的相声,丰富了中国的曲艺形式,充实了大众的闲暇时光,给人们带来欢乐与思考的同时,也实现了自身的成长。


正在加载...